如果有人問,最近一年來爭論最多的一項醫療改革是什么,我會告訴您,這就是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改革。從2002年開始,對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爭論從未停止過,甚至出現了“要求國家考慮取消這項采購制度”的呼聲。就在2006年,安徽華源藥業的欣弗注射液奪走多名患者的生命之后,有人指出,通過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進入醫院藥房、定價為39元的“欣弗克林霉素”,其實成本只有兩元錢,出廠價也不過2.7元,“藥品招投標,醫院藥價不僅越招越高,甚至出現劣質藥中標”的怪現象,這讓一些人再次提出,這項制度是不是該廢止了。
實際上,從2006年起,國家已不再要求各地執行統一的藥品招標采購模式,而是放權給地方去探索行之有效的辦法,于是各地的改革、改良如雨后春筍,相繼出現“四川掛網限價模式”、“云南宣威模式”、“上海閔行模式”和“南京藥房托管模式”等等。但是記者發現,對于這些地方改革,一些醫藥企業再次發出了怨聲。曾經上書國務院,提出藥品招標集中采購十大罪狀的杭州青春寶藥業的馮根生,就是其中之一。
一、馮根生的招標之憂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藥品質量又不能降,價格降,質量我們還是始終保持最高的標準的,所以這樣子下去的話,越是高標準的企業藥廠,越難了。”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銷售經理:“你不降,你就出局了,幾千萬塊錢就沒有了。”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一個是幾千萬沒有了,另一個情況是,幾個省推了以后,基本上銷售等于零了。那么這個企業究竟怎么辦,所以我作為老總也是沒辦法面對現在這些招標情況,我也想不通的,為什么招標會招到現在這個情景。”
對藥品招標采購想不通的馮根生,已經72歲高齡,這位江南藥王胡慶余堂的傳人,從2002年開始,就對藥品招標采購的制度投反對票,甚至著手羅列了藥品招標采購的十大弊端,上書國務院,如今幾年過去,他仍舊對各地實施的藥品招標采購擔憂。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剛才我們的銷售經理向我報告了關于廣州的這個招標情況,最低標競價,其他質量規模都不講,那么,這樣下去的話,我認為對中國的醫藥工業是極為不利的。”
馮根生反映的廣州醫藥招標的情況,和廣東剛剛啟動的一項醫療改革休戚相關。從2007年元旦開始,廣東對原來的藥品招標采購制度作出修改,成立了全省醫藥采購服務中心,在全省實施醫療機構藥品網上限價競價陽光采購。因為廣東的醫藥市場占了全國醫藥銷售市場的半壁江山,馮根生不想在這個市場落標,不想丟掉這個市場,所以對廣東的這項改革特別關心。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我說一句實在話,我當了34年國有企業老總,藥廠工作了58年,像現在這樣招標的當中的價格越低競標,低的競標,所有高的出標,那么這樣子以后,會導致中國的醫藥工業直接下降,質量會下降。”
馮根生解釋,按照廣東目前實行的招標制度,招標藥價以實時公開的方式掛在網上。竟標的藥品若有3個以上廠家入圍,報價將“由低到高”排列,按比例淘汰同類高價藥品。由于同一種藥品,藥廠的質量不同,價格差異很大,如果只看重價格,不考慮質量的話,大藥廠無法和小制藥競爭。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如果按照這種低標準競價的話,每個工廠都有這種危機感,像我這個廠,有保健品和藥,現在藥已經降到幾乎沒利潤了,那么靠保健品的利潤來養藥,這個再降下去的話,我認為我們的藥承受不了,承受不了,只有退出,退出我就不生產。”
馮根生說,制藥行業早就不是“暴利行業”,原來生產藥品的利潤平均5%到10%,現在只有2%到3%,加上藥品集中招標采購,還要交納招標工本費、交易費、評審費、履約保證金、投標保證金、藥品質量檢驗費、會務費,企業無利可圖。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這個招標就是我們這個企業,所以企業你就說了,無奈情況下面,那么只有去價格去降到最低,那么到最后沒利潤空間,現在已經反映出來的企業都叫苦連天。”
讓馮根生更為后悔的是,2001年青春寶集團投資3億元,改造了原有片劑、膠囊車間,新建了中藥提純車間和兩條針劑生產流水線,全部通過國家GMP認證,可是這項投資現在看來,并沒給競標帶來好處,相反提高了成本。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如果說招標只講,招標只講價格競標的話,價格最低最低競標的話,完全可以不再投資,不要去改造,這個GMP的進一步的改造,也不要去想要去接近國際水平,我就破爛的廠房,只要GMP通過了,我拼,那可能維持下去了,我可能競標。”
此外,讓馮根生不解的是,盡管國家十幾次降低了藥品價格,藥品集中招標確實降低了醫院采購藥品的價格,可是百姓始終為什么并沒有感受到藥價降低了呢?
中國(杭州)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:“企業是降價了,老百姓的醫藥費沒減少呢,這里的中間環節到底哪里面出問題了呢,我們認為藥品是一降再降了,降了好幾次了,利潤已經降到最低了,那么老百姓沒得到實惠,我們也弄不懂,到底怎么回事呢。”
做了幾十年藥的馮根生,居然說自己搞不懂了,為什么藥品招標采購讓藥廠無利可圖,可是老百姓還是沒得到實惠呢?藥品招標采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它為什么引起了這么多的爭議?甚至多次發生有人上書國務院,要求停止這項制度呢?
二、誰在反對招標采購
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招標采購始于1993年,當時河南省首開先河,為了降低醫院采購成本,杜絕假劣藥品進入市場,糾正藥品購銷活動中發生的“吃回扣”等不正之風,實行了醫院藥品集中定點采購,使得醫院的藥品采購成本3年降了15%,而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交易的方式也逐漸形成。隨后,上海浦東也實行了醫院藥品進場公開采購制度,貨比三家,集中交易,保證醫院的藥品進價越來越便宜。隨著2000年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》的實施,集中采購和招標開始掛鉤,2000年到2001年,國務院辦公廳、衛生部、國家經貿委、國家計委、藥品監管局陸續出臺了大量政策,推行醫療機構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。
可是隨著改革的推進,制藥企業和藥品流通企業的反對之聲此起彼伏,趙博文,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,2004年3月18日,全國各省市醫藥行業協會會長、秘書長聚集在杭州,其間,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“建議書”。
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趙博文:“當時招標采購的設計者,定出的預期目標,跟這幾年結果差距非常大。當時兩個目標一個是,就是說希望通過采購,規范醫療單位的采購行為,降低藥品的采購費用,減輕病患者的醫療負擔;第二個目標,是遏制藥品購銷領域里的不正之風,或者腐敗行為。但是就是這兩個目標,經過多年的實踐,我們感覺到應該說沒達到,反而,引發了政府對招標不滿意,醫療單位對招標也不滿意,人民群眾對招標也不滿意,醫藥產業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”
趙博文告訴記者,不規范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,對制藥企業 “殺傷力”極強,浙江省制藥企業近200家,2005年的銷售增長僅為8%,企業的利潤增長只有3%,40%的制藥企業都面臨虧損。